内容页搜索

(一)

坛丘镇位于吴江市南部,坐标为北纬30°536″~30°54′,东经120°359″~120°40′。坛丘镇东靠盛泽镇,南邻浙江省嘉兴市桃园乡、南麻镇下庄村,西连南麻镇,北接平望镇、梅堰镇。20007月,全镇总面积47.02平方公里,湖荡河道水面占总面积26.96%,外围圩长90多公里。全境地势低洼,田块高低差1.8米左右,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平原一部分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雨水充沛,日照充足,年平均降水1145毫米,平均气温15.8℃,年均无霜期225天,夏秋季受热带风暴影响,自然灾害以水灾为主。生物资源丰富,动植物种类较多,仅养殖的鱼类就有40多种,种植的果树有二三十种。

坛丘始于后梁开平三年(909年),吴江建县。明成化中(14651487年)坛丘为市[1]。坛丘在县境南部五十里,古称檀邱、檀溪,据传,元末明初,坛丘为屯兵之地,几遭兵燹,居民遇害后埋东、西两坟场,形成一片荒丘。幸存者以土筑坛祭祀,故称“壇坵”。195612月使用简化字后,“壇坵”简化为坛丘(下文表述均用坛丘),属澄源乡。明弘治元年(1488年),全县分6个乡,坛丘属澄源上乡、澄源下乡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,吴江分为震泽县、吴江县,坛丘境内属震泽县、吴江县。民国18年(1929年),坛丘为区属镇。民国23年坛丘为区属乡。民国3856日,坛丘获解放,境内有严墓区善骏乡、南麻乡,盛泽区忠介乡、谢圣乡。19502月,升格为坛丘区,辖南麻、龙泉、开阳、太平、南塘、坛丘、南心、郎中、大谢9个乡。19547月,坛丘乡与盛泽区合并,属盛坛区。19563月,坛丘乡属盛泽区。19589月,坛丘人民公社成立,辖亭心、坛丘、人福、龙桥、南心、郎中、坝里、新东、大谢、星塔、大熟、北旺、南塘、西扇、溪南、平桥、龙泉、北麻、中旺、南麻、太平、永安等22个农业大队。19624月,坛丘公社划出平桥、龙泉、北麻、中旺、南麻、太平、永安7个大队到南麻公社,再将少数大队拆分,成21个农业大队、1个渔业(捕捞)大队。1970年,从农业大队中抽调部分人、户到西白漾落户,组建西白漾(革新)大队,至此,全社有23个大队,总户数6528户,总人口25051人,主要为汉族,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33人。19945月,坛丘撤乡建镇,辖23个行政村,7646户,28348人。20007月,坛丘并入盛泽镇时有23个行政村,3个居民委员会,7862户,27946人,主要为汉族,少数民族有黎族、彝族,其中非农人口2268人,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95人。外来人口近万人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坛丘人才辈出。据旧方志记载,自明至清,收集到进士7人,举人25人。现代人物6人。当代人物副团级31人,副高级职称27人,地级市以上劳模7人,以及美国纽约州大学终身教授、美国地球和行星大气研究所所长张明华。法国科学院研究员、高等教育高级公务员、为法国化工领域的新星李怀志和全国柔道冠军、国家级运动健将王娟等。

1987年,坛丘社会总产值1.27亿元,财政总收入367.9万元,农民年均纯收入851.45元;1999年,国内生产总值35.51亿元,财政总收入1787.27万元,农民年均纯收入5126元。

(二)

唐宋时期,坛丘冶铁颇具规模,手工丝织业以家庭为主,家家以种桑、养蚕、缫丝、丝织为主,烂溪两岸处处机杼(舒)声,家家调丝忙。俗话说,盛泽、坛丘地区的农民生活是“摆(安装)机种田万万年,永不发,饿不死。”就是说,农村以种田、织绸为主业。明成化中(14651487年)坛丘成市,居民四五十家,多以铁冶为业,至嘉靖间(15221566年),作坊数倍于昔,多为铜、铁、木、瓦、乐等手工业。清乾隆年间(17361795年),居民日增,货物并集,非常热闹。民国15年(1926年),坛丘俞小宝家就有手拉笼头丝织机8台。民国2535日,大谢乡绸业运销合作社成立。民国3537年,各乡、保纷纷恢复、成立丝绸合作社,大谢乡、溪北乡、霖安乡、大路乡、中南乡南塘保、长安乡长甸路、坛丘乡泥师(司)浜、忠介乡、谢圣乡等14个合作社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蚕茧由国家收购,农村家庭自缫、自织工业逐年衰退。1956年公私合营后,坛丘组织起铁业、木业、竹业,缝纫、白铁、弹花等合作社,办起民办丝织厂。1958年办轧米厂、饲料加工厂、窑厂(坛丘公社砖瓦厂),农村有5个织绸加工厂。19676月,公社创办丝织厂。19703月,公社办起缫丝厂。1971年,星塔大队创办起丝织厂。之后,各大队,乃至有的生产队陆续办起丝织厂。至1978年,坛丘有社办企业10家,大队办企业31家,职工1359人,工业总产值296万元。1986年,全乡乡村办企业开始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。1987年,乡村办企业推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,坛丘乡被省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乡。1988年,乡在沈泥村试点搞“带机入股承包”(农民可以自行购置丝织机织加工绸或自产自销,村里收管理费)。19888月,缫丝厂购进针织大圆机开发真丝服装。1989年,沈泥、坝里、大谢、小谢、星塔、新东、大熟、桥门8个村开始“带机入股承包”。1990年始,乡办工业向外向型经济发展。19928月,缫丝厂与中国香港永佳公司合资,开办华佳针织服装有限公司。至1992年,全乡有三资企业12家,总投资1424万美元;乡村办企业48家,工业总产值3.34亿元。1994521日,南塘村丝织厂改制,至此,全镇所有村办企业全部完成改制。镇办企业已形成丝织、缫丝、印染、机械、服装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结构,全镇共有工业企业92家,职工7146人,工业总产值9.26亿元,其中镇办企业28家。全镇村办企业转制后,职工多创办个体织厂,镇办织厂逐年萎缩,苏南绸厂1995年被兼并。1996年,华佳集团经省批准为省级集团,并成为江苏省产品出口合格企业。1998年,华佳集团已形成集养蚕、缫丝、织造、染整、服装一条龙真丝绸产业链。1999年,镇办企业开始转制。1999年末,全镇有镇办企业5家,职工912人。全镇工业产值9.26亿元,固定资产86.51亿元,民营企业58家,丝织业占80%,其中有31家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。

(三)

坛丘农业主产水稻、小麦、油菜,水产资源丰富,是典型的鱼米之乡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从事渔猎、耕种等劳作,延续到现代。新中国成立前,受封建土地制制约,生产力低下,农村抗灾能力差,农作物产量低。1952年始,组织互助组,1953年,水稻亩产251公斤,麦类亩产53公斤。1956年始,组建农业合作社,种植的作物由稻麦两熟向三熟过渡。1983年,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业生产出现新飞跃。1985年,水稻亩产619.5公斤,三麦亩产200.5公斤,油菜亩产143.46公斤。1994年,恢复稻麦两熟制,是年始,责任田可以自行转包,农村出现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。1999年,全镇种植粮食作物35685亩,粮食总产17406吨,亩产488公斤,其中三麦总产1835吨,亩产277.5公斤,水稻总产15571吨,亩产535.6公斤,油菜总产2370.4吨,亩产130公斤。

坛丘农民栽桑养蚕历史悠久。新中国成立初,农民继续以前一家一户的养蚕方式。互助组后,采用共育、集中饲养的方式。高级社成立后,平整土地,将老的麻桑、湖桑去掉。1958年公社组建苗圃场,培育优质桑苗,改造老桑。1972年,全社养蚕5988.5张,张产30.66公斤,总产183.61吨。80年代始,生产队粮(田)改桑(田),蚕桑业得以大发展。1993年,全乡养蚕18659张,单产32公斤,总产597.09吨。1999年,随着私营工业的发展,蚕茧生产萎缩,全年养蚕8256张,单产34.58公斤,总产285.5吨。

坛丘历来有渔民、农民结网捕鱼、养殖鱼虾之习惯。1958年,公社在目莲桥办水产养殖场,捕捞大队成立。1972年全社水产养殖2996亩,总产145.95吨。80年代后期,渔业以捕捞为主,转向以养殖为主,并不断扩大内塘养殖面积。1987年,全乡养殖面积3832亩,总产871.36吨。90年代始,引进罗氏沼虾、南美白对虾、加州鲈等特种水产品养殖。1999年,全镇水产养殖3299亩,总产1450吨,其中内荡养殖总产930吨。

坛丘副业除栽桑养蚕、水产养殖外还饲养肉食型畜禽。1972年,全社饲养生猪2.14万头,羊2228只,兔1.41万只,家禽年末存栏4.24万羽,其中鸡3.83万羽,鸭0.35万羽,鹅0.06万羽。90年代始,引进肉狗、獭兔、梅花鹿、牛蛙等特种养殖。1999年,家禽、家畜养殖较以前减少,全年出栏生猪2.52万头,年末存栏6184头;羊出售3831只,年末存栏530只;兔年末存栏3980只;鸡鸭鹅出栏15.2万羽,年末存栏10930羽。

新中国成立初,政府就重视水利建设,开挖新开河,修筑圩堤。1958年始,挖渠道、建联圩、造闸门,逐步实现水利大包围。1987年,围垦荡西白漾设防洪大包围。1991年,坛丘被苏州市评为水利建设先进乡镇。至20007月,坛丘有各类水闸50座,大小联圩8只。

(四)

坛丘历来商贸繁荣,明成化中(14651487年),已成商贸集散地之一。民国期间(19121949年),坛丘镇有商店、作坊近百家,南塘港、东汲港也各有小商店十多家,形成了坛丘地区的商业网络,又因紧靠上海、苏州、杭州、嘉兴、湖州等大中城市,使商业有众多的进货渠道,并为本地产品提供广阔市场。

195111月,坛丘区供销社成立。1956年,政府开始对工商业者改造,实行公私合营,坛丘设烟南、酒酱、腌腊、百货、医药、鲜肉等门市部。1959年合作商店总店成立。1963年,供销社合作商店中的东汲港、星塔、溪南、南塘港店,下伸到其他大队设分店,至70年代,大队均有下伸店。80年代起,允许个体私营商业存在。198311月,乡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,会员92人。1984年,乡集体商业分公司成立。1988年,集体商业实现销售额607万元,利润11万元。1989年,供销社成为省级先进企业,销售总额2485.95万元,利润46.75万元。1997年,集体商业创利29.2万元,总资产220万元。1999年,全镇有个体商业户247户,商业经济总收入 7897万元,其中商饮业5036万元。

80年代始,坛丘有专业市场及大型商场。首先,废铁市场形成。1984年,供销社百货大楼开业,建筑面积1011平方米。1988年,供销社商贸大楼开业,建筑面积1383平方米。1991年元月,老鼠坝农贸市场建成,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。19938月,坛丘轻纺市场开业,首期工程2.7万平方米。199511月,占地面积1.67万平方米的轻纺市场二期工程完成。1997年元月,华洋桥旁的新农贸市场启用,竣工面积4100平方米。是年6月,原老鼠坝农贸市场改为小商品市场。1998年底,溪南大桥南堍东侧建华东苗猪市场,建筑面积250平方米。1999年,坛丘镇有农贸市场、小商品市场、轻纺市场、废铁市场、苗猪市场各1个。

(五)
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东至莲花庵,南到南圣堂,西达观音堂,北至鸭蛋浜。清风、明月、坛丘、小庙4条港由清风、明月、莲云、观音(小庙)、弥陀5座桥连接贯通。河边清风南街、清风北街、明月南街、明月北街4条路总长351.7米,全为砂石、碎石路,镇区面积0.12平方公里。1983年,盛坛公路建成。1985年,镇区建银河路,面积扩大到0.45平方公里。1986年起,镇建新兴路、银河桥、银丝路,镇区向四周扩展。1992年,镇拓宽盛坛公路,修筑工厂南路及北路。 20007月,镇区面积1.2平方公里,全镇有华洋、银河、新兴、银丝、工厂北路5条新路,清风南、清风北、明月南、明月北街4条老街,总长4673米,新桥有烧香港、华洋、银河、西村、小庙桥5座,老桥有莲云、清风、明月、永兴桥4座。

80年代以前,居民房屋大多临街而建,楼上住人,楼下开店或前店后住宅。1981年始,供销社、集体商业、中心小学、银行开始建职工宿舍。19926月,坛丘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成立,开始建造商品住宅房。至1997年,镇区各单位先后建住宅226套,面积1.68万平方米。20007月,已建成希望小区、华洋小区等。

坛丘集镇居民和农民大多依水而居,生活用水取自河水。19927月,乡在坛丘镇南建造日供水量2500吨级生活用水及在西白漾建造日供水量5000吨级的工业用自来水厂,居民、农民及企业开始用上自来水。1996年,坛丘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开始建设,取水口改在麻漾,日供水量提高到5000吨级。19978月,溪东片(沈泥、坝里、星塔、大谢、小谢)5个村联合建第二自来水厂,翌年完成。至1998年,坛丘村村通自来水,99%的居民用上自来水。

坛丘人民照明历来用油灯,1958年下半年,坛东机房亮出首盏电灯起居民、农民逐步用上电灯。197610月,公社用电管电站成立,全社有变压器52台,2730千伏安。1987年,架设坛丘至盛泽专线5.6公里;1992年,坛丘成为用电达标乡。199612月,镇在坛丘村11组建成3.5万伏安遥控、遥信、遥划、遥调变电所,主变容量16兆伏安(培),结束坛丘用电依赖盛泽的局面。2000年,坛丘工业用电5656万度,农业用电130万度,照明用电1438万度。

农民历来用稻草作燃料,70年代开始用上煤球,1988年,全乡人民开始用上液化气。

1953年,区清洁管理所成立,坛丘由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及倒马桶。1997年,坛丘创建苏州市卫生镇成功,镇上建造8座水冲式公共厕所,居民家庭改用抽水马桶,环卫工人增加清理河道垃圾这一项。1999年,坛丘创建省级卫生镇获得成功。

1984年,乡设环境保护办公室,配备环保员。1991年起,坛丘缫丝厂、华盛印染厂等先后购置污水处理设备,做好排污防污工作。

(六)

清末民初,农村大户开办家塾,识字的人开办私塾招收学生。民国2年(1913年)2月,俞湘奏创办坛丘小学于岳祠禅院后埭(大悲阁);民国39月,南塘有识之士创办南塘小学于程家大厅;民国153月,坛丘民众创办秀洲第六小学于老鼠坝基督教堂,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停办。新中国成立前,共有国民小学11所。1952年春,全区有小学30所。1964年,农村创办耕读小学,全社共有小学49所,学生2954人。19938月,中心小学易地搬迁。1994年起,村小撤并调整。19982月,坛丘小学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检查验收。20007月,全镇有小学9所,57班,学生2193人,教职员工106人。其中中心小学1所,20个班,学生934人,占地面积1.7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4909平方米。

1951年,区中心小学招收“预备班”即幼儿班。1952年,区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。19829月,幼儿园搬迁至公社催青室。19938月,原中心小学校舍全部给幼儿园,园名为“坛丘中心幼儿园”。19991月,幼儿园通过苏州市一类幼儿园达标验收。20007月,全镇有幼儿园8个教育点,25班,入园儿童696人,教职员工46人,其中中心幼儿园1所,占地面积4314平方米,建筑面积2632万平方米。

19584月,公社创办农业中学。19682月,公社开办初级中学;是年,南塘、坝里片校附设初中部,也称“戴帽子”中学(完小附设初中班)。19709月,坛丘中学由初中改为完中,农村小学均成为“戴帽子”中学。1982年,坛丘中学撤销高中部,创办纺织职业高中。19849月,坛丘中学开始向港西发展;19898月,完成全迁工作。19931月始,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。19982月,坛丘中学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检查验收。20007月,坛丘中学占地面积2.5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.10万平方米,18个班级,学生810人,教职员工58人。

20年代,大谢绸业合作社开办夜校。40年代,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大谢乡也办夜校。1950年始,坛丘各村都开办冬学,开展成人扫盲工作。1962年,公社配备业余教育专职干部。1972年,公社设专职扫盲干部和辅导员。198311月,全乡办各类扫盲班61班,1228人。1991年,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。1996年起,坛丘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先后办基层干部高中班、财会中专班、经济管理大专班。1997年,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通过苏州市级验收合格。20007月,镇成人教育有学员51人。

19843月,中共坛丘乡党校成立,党委书记兼任校长。从此,乡党委以党校为阵地,培训乡村两级干部。1991年,乡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,学员2250人;每月编发一期支部党课教材。1999年,镇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,学员1200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坛丘注重学习育秧新技术;1958年,进行小农具改造。1990年,坛丘乡在农业上推行后季稻抛秧种田;在养殖上,推行河蚌育珠、网箱养鱼新技术。19961998年,镇被中共吴江市委、市政府评为统一供种先进单位。

19838月,国营吴江齿轮厂(机电站齿轮厂)生产的“苏排N型污水泵齿轮转动箱”获江苏省水利厅科技成果二等奖。1988年,吴江冰箱配件厂生产的“天堂花”牌分子筛干燥过滤器获省优新产品,并成为轻工业部定点生产厂。 1991年,缫丝厂生产的白厂丝获农业部优质产品证书。1993年,苏南绸厂生产的“苏星绉”经省鉴定为省科技新品,填补省内空白。90年代始,各条线开展技术职称申报、评比工作。至1999年,全镇有176人获专业技术职称证书。19998月,坛丘镇被苏州市评为科普文明镇。

(七)

坛丘早在明末清初时期,就有文人退出官场,隐居于此集结诗社。民国时,农民还流行对山歌、唱山歌。夏日纳凉时,一条港上隔河对港两个村的农民边乘凉边对山歌。春天,各乡村自编、自导、自演春台戏,本土文化很具特色。

19513月,坛丘区首个农村俱乐部在郎中乡成立。是年4月,区在组暗村建立文化站。19589月,公社文化站组建,创办文工团。1959年,公社大会堂兼影剧院建成。1972年,公社电影放映队成立。1983年,文化站办图书室。1984年,乡文化中心成立。1986年,原坛丘乡政府的办公地方大部分给文化中心,面积扩大,图书馆藏书量增加。1990年起,图书馆藏书量向万册发展,电影放映兼录像放映。1994年,坛丘乡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先进乡镇。1999年,图书馆有图书12803册;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有4支。

1955年,坛丘乡建广播收音站。1958年,吴江县有线广播通至坛丘农村,收音站更名为广播站。1959年,全社个个大队通广播。196711月,公社广播放大站成立;翌年,农村家家装广播喇叭,个个大队设线护员,广播喇叭入户率提高。1990年起,广播舌簧喇叭改为动圈喇叭;是年12月,广播放大站更名为广播电视站。199611月,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网开通。1999年,全镇村村通有线电视,入户率61%

1984年,文物普查,主查桥梁。翌年,县政府确定有5座乡级保护桥梁,分别为:莲云桥、广济桥、目莲桥、安定桥、杨家桥。白龙桥为县级保护桥梁。至2000年,有石碑两块,一块在大谢村,是关于治安方面的;一块在龙桥村,是关于白龙桥建造的碑文。

民国2年(1913年)起,坛丘镇、南塘港、塔港先后开出多家中医诊所。至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有私人诊所17家。195665日,坛丘镇私人医生联合办诊所开诊。19589月,联合诊所更名为公社民办医院;翌年7月,更名为公社医院,在南麻设分院。1966年,公社医院更名为坛丘卫生院。19807月,卫生院在老医院南征用部分土地,建造1010底,建筑面积750平方米。199512月,卫生院成为国家一级乙等卫生院。199710月,卫生院征用亭心村第一组土地易地建造。新医院占地面积7333.7平方米,建筑面积1553平方米。20007月,医院建筑面积增至2400平方米。全院有职工28人,临床科室有内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口腔科;医技科室有检验、放射、B超、心电度。

坛丘是血吸虫、血丝虫病流行区,1956年始,开展群众防治血吸虫病和灭钉螺工作。1970年,公社血吸虫病防治小组成立。19758月,公社抽调一批人员开展大规模灭螺。19857月,坛丘已消灭血丝虫病。1987年,坛丘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。

19663月,公社首次派出郎中、沈泥、小熟3个大队的青年到吴江卫校学习,成为首批半农半医卫生员(赤脚医生),之后,每个大队配1个半农半医卫生员。1970年,全社21个农业大队全成立大队卫生室(俗称医疗站);公社设医疗管理委员会(简称医管会)。197411月,21个农业大队全部配有接生员。19852月,乡实行合作医疗村办乡管。19936月,乡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成立。1996年,镇医管会更名为镇卫生管理所。1998年,镇“红十字会”成立。20007月,全镇村级卫生室22个(渔业村不在内),其中3个示范卫生室,15个甲级卫生室,3个合格卫生室,西白漾村卫生室不参评。全镇有乡村医生47人。

19841月,乡举办第一届农民运动会,参加运动员有300多人。19845月,乡体育协会成立,有26个单位加入。1987年,乡业余篮球队和乒乓球队分别成立。19899月,乡老年体育协会成立。19903月,乡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。199210月,农民体育协会成立,有43个单位参加;是年,乡被江苏省评为体育先进乡。199558日,镇举办第四次农民运动会,后再也没有举办运动会。至20007月,坛丘已组建起老年舞蹈队、太极队、腰鼓队、唱戏班等。

(八)

民国18年(1929年)8月,乌镇至盛泽的翔兴班轮船途经坛丘并停靠。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境内停靠的轮船有苏杭班、嘉兴班。坛丘开往盛泽、震泽、新塍等地的定时航船有55条,渡口14个。1952年,嘉兴班停航,1953年,乌苏班(桃苏班)在坛丘镇停靠。1966年,建造轮船码头,上海班在坛丘镇停靠。198710月所有轮船停航,码头转卖。

坛丘陆上交通在70年代之前主要是狭小而弯曲的泥路,70年代中期,筑拖拉机路及盛坛公路路基。19802月,公社交通管理站成立。1983年,坛溪大桥建成通行; 19844月,盛坛公路通车;11月,开通坛丘至东方丝绸市场班车。19857月,盛坛公路接通227省道。19866月,溪南大桥建成通行;11月,盛坛公路接通南麻。1987年,全乡村村通自行车道。198811月,清溪大桥建成通行,结束溪东片农民进出靠摆渡的历史。1995年,全镇村村通公路。1998年,盛泽至大谢村、盛泽至南塘村的两条公交线路通车。1999年,全镇营运车辆124辆,轿车139辆,其他陆用车241辆。20007月,全镇有村级公路42.92公里。

民国36年(1947年),坛丘设邮政全代办所,代售邮票、代理信函业务。新中国成立后,坛丘邮政代办所隶属盛泽局管理。1953年下半年始,邮件由供销社代办,属吴江县邮政局管辖。19634月,邮电所转为国营,电信仍有公社管, 19701月,邮政、电信业务分设。1972年,坛丘港东建造邮电所。19825月,坛丘邮电所升级为邮电支局。1984年,坛丘邮电支局为三等邮电支局,是年,易地建造新邮电大楼。1986年,开办邮政储蓄业务; 19955月,坛丘邮电支局再次易地建造新邮电大楼;至20007月,坛丘邮电支局建筑面积1926.57平方米,职工16人。全镇邮政信筒、信箱3处,储蓄所1处。

民国18年(1929年)1014日,七区(严墓区)代表要求坛丘、南塘安装电话被获准,民国2123日,正式安装。新中国成立前,电话线路遭毁而中断。1958年下半年,公社邮电所成立,设总机1台,交换机20门。19634月,代办电报、长途电话、农业话务。1985110日,邮电支局开通坛丘至盛泽半自动拨号电话电路;年底,新大楼拥有100门磁石交换机。19871226日,开通国内直拨电话;199013日,开通国际直拨自动电话;92112时,并入盛泽网。19938月始,坛丘开通移动通信业务。1995127日零时,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,长途区号为“0512”。是年,西白漾、小熟两村率先成为电话村。1997年,坛丘开通“110”“119”报警电话。1998年,邮电支局自动交换机容量8000门,全镇23个行政村均成为电话村,电话机总数4738部,每百人16.7部。20007月,全镇有公用电话23处,26部。

(九)
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人民大多吃不饱,穿不暖,遇到灾年日子更难过。新中国成立后,百姓生活有所改善。19591961年,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,人民生活水平下降,19601961年,坛丘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。1962年,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,农民生活有所好转,年人均收入86.8元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农村办起工厂,农民生活改善。1979年,农民人均年收入154.75元;镇上居民以供销社职工为例,人均年收入504.73元。1998年,供销社职工人均年收入6407.77元。1999年,农民人均年收入5126元。

新中国成立前,农村住宅以平房、茅草房为主。70年代始,农民开始将旧房翻新房。80年代始,农村人家建楼房。1986年,全乡建楼房的有247户,建筑面积39924平方米。至20007月,农村楼房户达90%以上。

镇上老居民一般有自己的房子,外地到坛丘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住房管所及单位安排的房子。1983年,人均居民住房5平方米。1985年起居民可以自主建房。1992年,镇上居民人均住房15平方米。1993年住房制度改革,部分居民将公房买下来,住房条件得到改善。至20007月,全镇只有西村、坛丘港东岸,小学东边等510多家人家住公租房,其余大多住上自己的房子。

随着坛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群众储蓄额也不断提升,1978年,年末储蓄额12.22万元,人均储蓄4.48元。1993年,全乡年末储蓄额1644万元,人均580.04元。1999年,全镇年末储蓄额1.8亿元,人均储蓄6388.42元。

195212月,中国人民银行吴江支行在坛丘设营业所并代理保险业务。1959年停办。19808月,恢复保险业务,仍由银行代理。1985年,坛丘农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,险种有团体人身保险、企业及家庭财产险。19911月,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吴江支公司在坛丘设保险所 ,险种增加。1993年,坛丘保险所在坛丘村第十二组建造办公楼一幢,建筑面积500平方米。1999年,坛丘保险所各项保费收入441.62万元,各项出险理赔278.77万元。

1984年起,坛丘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保险;19911月,农村实施高额风险合作医疗保险。1993年,企业实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。1996年,县人事局、组织部、社保局为聘用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手续。19991月起,镇办企业职工由镇统一办理参加职工养老保险,到龄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。

1950年起,贫困孤老由政府发给救济粮、救济款,群众互助为其无偿代耕土地。1956年,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。1958年下半年,公社创建敬老院。1997年,敬老院成为苏州市三级敬老院。1999年,全镇入住镇敬老院的老人有27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中共坛丘区、乡(公社)、镇党委、政府一直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。1957年起,政府定期、定量救济困难户。1978年,全社发放救济款1.2万元。1997年,全镇发放救济款20.2万元。1998年开始,对特困户每月发生活费,实行最低生活保障。

1983年,坛丘人民为了安排残疾人工作,将乡办染纱厂改为福利厂,翌年5月,安置残疾人进福利厂工作。199112月,乡残疾人联合委员会成立。年底,全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89人,其中有122人安排进乡村办厂,25人自谋出路。199312月,又增加一家福利企业。至1999年,全镇有福利企业3家,全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得到妥善安置。